年5月12日,根据广东扶贫英模郭建南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南哥》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这部以《平民英雄》为海外片名的电影不仅在电影节上举行了全球首映式,获得全球展映,还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多名发行商参加发行签约仪式,实现全球发行。该片在海外市场除了卖出可观的保底发行价,还可享受“十年分账”的“待遇”。
一部以中国乡村扶贫干部为主人公的主旋律电影为何备受发行商的青睐?一个中国“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为何能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并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刮起一股“平民英雄”旋风?
6月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28日,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日报联合举办的“共筑幸福路,同续《南哥》情”研讨会在电影主人公原型郭建南开展扶贫工作、直至最后牺牲的地方——广东阳江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举行。电影主创团队、出品方、发行方和来自京穗两地的专家学者在重走“南哥”在荔潭村走过的路之后,以《南哥》为案例、围绕新时代新南派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进行了研讨,当地村民也在研讨会现场深情回忆了“南哥”生前的暖心事迹。
全球首映:“黑屏”七八分钟无一人离开
电影《南哥》取材自广东基层扶贫干部郭建南的真实事迹。郭建南于年4月受广重集团委派,参与广州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荔潭村修通了村道,设立了助学教育基金。他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因劳累过度,于年11月22日深夜在驻点村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据电影《南哥》总策划唐同美介绍,当年,他从《广州日报》等媒体上看到郭建南的故事,就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他从广州大城市来到偏远农村,带着群众养鹅、养生蚝,修路,建立教育基金会,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说,“我自己也曾是广东省连续6年的扶贫先进工作者,我对郭建南的故事感触更深,当时我就想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
电影《南哥》总策划唐同美
“在年,我国还有万贫困人口,多个贫困县,也正是那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唐同美说,他下决心一定要把郭建南的故事拍出来。于是,唐同美带着作家多次来到郭建南工作过的荔潭村采访,最终写出了剧本。为了把电影拍出来,他四处筹钱,“卖了车,卖了三套房,负债多万元”。几经波折,以郭建南为原型的电影《南哥》终于拍成了。
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在今年5月12日,《南哥》以《平民英雄》为海外片名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举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式暨全球发行签约仪式。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中国等30余个国家的余名发行商参加了签约仪式,近20家国内外权威媒体进行了报道。
全程参与首映式和签约仪式的电影《南哥》制片人、主演孙洪涛介绍,在《南哥》全球首映时,由于技术故障银幕“黑屏”了七八分钟,但没有一个观众离开,大家都在黑暗中耐心等待,直到看完影片。“而且,观影完毕后,他们集体起立鼓掌,很多人眼中带泪,得知我是主演,纷纷过来跟我握手拥抱。”孙洪涛说。
电影《南哥》制片人、主演孙洪涛
电影研讨:《南哥》承担了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兼《当代电视》杂志主编张德祥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南哥》讲的就是党的干部到农村开展扶贫工作,这我觉得就是贴合了时代主题和时代使命”。《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也认为,文艺作品一定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南哥》就是如此。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林侠则认为,脱贫攻坚战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南哥》这部电影,抓住这个题材,走向海外,把扶贫经验向全世界传播,这更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对时代课题的“中国式回答”。
“我们的文艺创作要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不当市场的奴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主任刘海玲说,《南哥》不但传递了一种价值观,更是表达了一种文化自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广东影视剧给大家留下很深印象,就是因为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特征,现在《南哥》也一样。”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学军分析,一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和艺术成就取决于作品人物的自我认知,是否有情感,以及要探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