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之形》是继《你的名字》之后,日本又一现象级的动画电影,但你如果想找到《你的名字》般温暖、明亮的观影体验,那你就错了。首先在观影体验上,《声之形》将残忍包装于唯美之下,以诗意缓慢的镜头语言给人心灵重击。其次在价值观探寻上,相比《你的名字》借一段缘分展现轮回的大格局,《声之形》只是通过讲述误会消解的过程,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个体自救的勇气。
影片画面绝对可以媲美《你的名字》,白天的樱花锦鲤、夜晚的繁星焰火,情窦初开时换发型的女孩儿、被表白时辨别不清“喜欢”和“月亮”的男生。唯美意象、青春气息,一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声之形》更像是在充满柑橘香气的夏日刮来的一阵龙卷风,风过凋零满地,亟待修复。
影片在宣传时主打“霸凌”和“听障”两个元素,其实,“听障”不只是题材,它代表着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听障”群体,也象征时下封闭自己无视他人的“心理听障”人群。电影探寻了一个致郁的真相:这个世界听不到你的声音。同时又给出了一个明亮的方向:让世界听到你的声音。
笼子里的人不愿意被别人听到,笼子外的人选择不去听。于是男女主人公成长中的悲剧不是个例。这部影片从一个听障女孩角度展开故事,主人公却是男主人公石田将也;讲述了青春期男女的自我怀疑与救赎,却让处于每个时期的观众都想到了自己的“周二”(下文有答案)。
故事围绕听障少女西宫硝子和曾经伤害过她的少年石田将也展开。西宫硝子善良、可爱,因为听障原因,经常被同学捉弄、取笑,石田将也就是主要的施暴者之一。同学们把这些当做常态,也并无去体味过西宫硝子的感受。直到学校听到西宫硝子的妈妈的控诉,学校才给以整治。但是同学们却将所有罪责都推给了石田将也,学校没有听石田将也的解释,于是他被孤立。
其实悲剧的起源是西宫硝子听不到,发展是因为其他人都“听不到”。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暗示了这一点。西宫硝子写在笔记本上的文字没有同学愿意看,石田将也的解释没有人愿意听,被孤立后,影像处理为每个人脸上都有一个叉号。从石田将也的角度,这个叉号代表着他不打算去了解他们,所有人已经被石田将也标签化——不能接近。一把雨伞遮挡了石田将也在和西宫硝子的妹妹看向彼此的视线。在石田将也的内心挣扎过程中,导演用一把伞交待了其他人是缺席的,他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因为不愿意去听别人的声音,主人公把自己封锁在自我世界里,反复咀嚼着负罪感自我折磨。因为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他们在误解中度过了少年,又因为误解而多次错过。石田将也听不到西宫硝子的“喜欢你”。“日记本”意象为不愿被其他人听到的话,“我想过去死……”“真好,我的周二要过完了……”当影片快要结束时,西宫硝子才借日记本听到了石田将也心里的声音。
西宫感觉自己毁了所有人的童年,选择自杀。石田将也觉得自己毁了西宫的人生,想到自杀。但还好,就像石田将也的那句话,“无论生活多么糟糕,接纳自己”。表达自己,让别人听见,听听别人的声音不再自我折磨。如窦靖童为这部电影所作的推广曲中所唱,“没关系,我们只是有点抱歉”。在人生路程尤其是青春期的每个人,可能都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然后封锁自己。从而在自设的牢笼中继续自我折磨,恶性循环。但是看完《声之形》你会看到问题的出路,接纳自己。
小编感觉这部电影不论是镜头语言还是价值观传递上都值得一看,镜头语言不仅唯美而且信息量丰富。但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我看的国语版本并没有字幕。在去看之前我甚至想象到影片会像特定时段新闻联播那样,在右下角的屏幕里会有一个手语翻译……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关照“听障”人群的电影。曾看过一位听障者的一句话,“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对待残疾人,而不是把残疾人当做正常人来对待。”因为他们内心有更多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他们不愿表达,我们要主动去听。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