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当之无愧为中国的“拜锦鲤”元年。从杨超越到“信小呆”,不知不觉中,锦鲤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具权威的幸运符号。锦鲤是如何成为爆款的?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转发锦鲤?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年当之无愧为中国的“拜锦鲤”元年。
这股浪潮的第一个高峰,是在今年6月由综艺节目《创造》选手杨超越激起的。
接着,在十一假期期间支付宝推出的价值百万“全球免单大礼包”活动中,网友“信小呆”以百万分之一的概率被幸运砸中,一跃成为“国民新锦鲤”。
随后,在10月23日,一篇“锦鲤成长自述”再次引发朋友圈的疯狂转载。
而就在刚过去的双十一,网友“鲤酱er”等名用户获得了王思聪送出的万元现金……
不知不觉中,锦鲤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具权威的幸运符号。
那么,锦鲤是如何成为爆款的?人们为什么热衷于转发锦鲤?转发锦鲤真的能为你带来好运吗?
一、“锦鲤”语义的多层次发展
早在中国古代,鲤鱼就被赋予了许多生物学以外的意义。
春秋时,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恰巧有人送几尾鲤鱼来,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表字“伯鱼”。
在史书中也可寻到“鲤”的踪迹。《史记·周本纪》有“周朝之兴有鸟、鱼之瑞”的记载,《诗经·陈风·衡门》云“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由此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古时就已普及。
伴随着时间的推进,“鲤”的文化含义愈加丰富——由单一的祥瑞之兆逐渐发展为集“好运、财富、事业、爱情”等美好愿景为一身的具化意象。
于是,“鲤鱼洒子”、“用鱼形木板做信封”、“在店铺内养鲤鱼”等一些风俗习惯应运而生,“鲤跃龙门”、“连年有余(鱼)”等成语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至于在民间的手工艺品中,鲤鱼更是无所不在:窗花剪纸、建筑雕塑、织物刺绣、手绘装饰、鲤形佩饰……不胜枚举。
也有人说,如今风靡全网的锦鲤,其实是上世纪才从日本流传到中国的舶来品。
年,现代红白锦鲤的原种经日本人兰木五助培育而诞生。此后,经过不断交配,鲤鱼的品种也得到了改良,并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黑鲤鱼的红、金绚丽色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鲤鱼开始由日本传入中国,便是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丽锦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锦鲤蔓延到了网络上。
最早发起网络祈愿的是微博账号“锦鲤大王”,它的第一条微博发布于年7月19日——“本大王法力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