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对于自己的孩子,家长们无疑不希望倾尽自己所有给到孩子,宠爱孩子是很多家长都会做的事情,一般来说年轻的父母还好一些,知道张弛有度,不会过度宠溺孩子。
但是老人就不一样了。老一辈人都是从艰难困苦的岁月走过来的,如今日子好了,丰衣足食早就不在是奢望,在老人眼中对儿孙表达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宠溺。
过分宠溺的最直观后果就是大部分孩子因此忽略了礼仪和素质的培养。
农村坐席“吃六碗”,老人给孙子抢肉,众人沉默不语
一般来说农村的人情往来频率较高,谁家有个什么事都得“摆几桌”,婚礼更不用说。我们东北农村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这边早些年在村里摆席俗称“吃六碗”,这是一种满族的叫法,如今正统的“吃六碗”已经很少见了,前阵子一个好朋友结婚,正好会农村摆席,摆的就是纯正的“六碗席”。
我拗不过好友的催促,到底请了假来凑热闹,这正是这次“吃六碗”让我遇到了尴尬的一幕。
朋友家在当地也算大户,摆席来了不少人,同村的男女老少更是一个不落下。
和我同桌的有个小胖墩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看样子也就六七岁,但却胖的不成样子,旁边的老人是孩子的奶奶。
入座之后开始走菜,“六碗”意思不是只有六碗菜,而是冷碟六道、热菜六道、最后六道汤,冷碟上来之后小胖子还挺正常,熟练的用筷子夹着吃菜,桌上其他人也都有说有笑。
冷碟之后开始走热菜,这时候小胖子突然来了兴致,热菜第三道是整只的烧鸡,烧鸡一上桌小胖子就忍不住了,二话不说伸手就扯了一条鸡大腿,旁若无人的大快朵颐。
桌上的客人们先是一愣,继而也没说什么,继续聊天吃菜,有几个人只是偷瞄了孩子的奶奶一眼,但老人似乎未觉丝毫不妥,只是开心的看着孙子,口里叨咕着慢点儿别噎着之类的。
不过接下来的的一幕就有些让人尴尬了,刚刚消灭了一条鸡腿的小胖子,嘴里一边嚼着没咽下去的鸡肉一边和奶奶含混道,“奶奶我还要!”听完这句老人也不顾正要夹鸡腿的另一位客人,直接从对方筷子下把鸡腿“抢”了过来。
客人的筷子尴尬的停在空中半晌,然后笑了笑也没说啥把手拿了回去。没等众人反应过来,老人直接开口了,“我看着烧鸡也没人吃,就给我孙子吃吧。”说完,也不等别人说话,直接把烧鸡端到了孙子面前,“别急,慢慢吃,这还有呢。”
我们这桌人相互看了看,想笑却又觉得尴尬,也就不再说话,默默的吃饭了。大家不约而同的吃了几口就都下桌了。
之后在一旁聊天的时候我也还听到同桌的客人议论这个孩子是被老人彻底养废了。
如今社会,老人带孩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不少留守儿童,基本常年都待在老人身边,见不到父母。
老人宠溺孩子又是十分常见的情况,时间一久孩子的基本素养综合素质都被老人的宠爱的给毁的一干二净,骄横跋扈、没有教养、没有修养的情况比比皆是。
孩子这样长大基本就废了。
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
1、可以爱孩子,但请别过分
古语说的好,“惯子如杀子”,父母也好,老人也罢对于小辈的宠爱这本无可厚非,但凡是有度,过犹不及。
过度的宠爱不是真的爱孩子,宠溺孩子的最终结果只会让他成为废人。
没有独立的人格、缺乏自理能力、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反过来还会自私自利,这些不良性格无论哪一种对于孩子今后的人际关系交往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让孩子难以立足社会。
家长应该学会拒绝孩子,即便是老人带孩子父母也应该和老人沟通好,千万不能宠溺孩子。
2、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则、规矩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大约就能听懂父母的话了,这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立规矩了。不要觉得这是在束缚孩子或者扼杀天性,这样做是为了他在将来能生活的更好。
适时的给孩子树立规矩规则,不仅能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外界,还能促进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这和释放天性完全是两码事。
最基本也要让孩子提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3、家长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如今社会“巨婴”可谓随处可见,年龄和身体成人了,但思维方式和做事的习惯还跟孩子一样,这些人多半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教育不到位才形成的今天这个状态。没有养成良好的独立人格。
事实上,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完成一些事情,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树立自信,还能锻炼孩子的抗压能力。
4、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有责任有担当
除了独立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比如家务。
这样教育的孩子不经有足够的自理能力,并且有足够的责任感,勇于担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更强。
家长没必要所有事情的都亲力亲为,这样的结果只能让孩子变得过于依赖父母。
最后,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起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作用。
我是幸运的锦鲤妈咪,在生娃带娃的路上过关斩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