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这条锦鲤,你就会有好运发生……”
在微博和朋友圈上,时不时就能看到求转发的锦鲤图片,象征着平安吉祥的锦鲤,看似是和金鱼同样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锦鲤都来自日本,而且只用了年就风靡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的锦鲤!
养鱼池中出“神鱼”
新瀉是日本的稻米之乡,有稻田养鲤的传统,现代锦鲤从这里诞生也是情理之中。19世纪初的一个寒冬,日本新瀉县一位农民掀开自家鱼池的草席,看看池中的鲤鱼是否还好。他惊讶地发现,在一群灰黑色的鲤鱼当中,竟多了几条醒目的浅红色鲤鱼。
身为海岛国民,大部分日本人都习惯吃海鱼,很少吃淡水鱼。但在离海较远、交通不便的新瀉县山区,农民们常在稻田里养鲤鱼来补充蛋白质,而且对其十分尊崇。红鲤鱼现身的消息,很快在附近传了开来,大家把它奉为“神鱼”。在此之后,新瀉当地人开始有意饲养、培育这种漂亮的变色鲤鱼,运出去卖。现代锦鲤的历史,由此展开。
中国锦鲤的消失
锦鲤的历史,真的只有这么短吗?要知道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周文王凿池养鱼的记载,三国时期就出现了稻田养鲤的做法。利用鲤鱼金色、红色的体色变异,中国人最早培育了用于观赏的“锦鲤”,唐诗中就有“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等诗句。然而,中国古代的锦鲤,和我们今天看到的锦鲤不是一回事儿。
原来鲤鱼自古便有“化龙”传说,唐朝时期更因“鲤”字与国兴“李”同音,饲养贩卖受到严格管控。红色、金色的变色鲤鱼尤其被视为神物,民间若捕获,就得立刻放生,不能随便养在家里。
到了宋朝,由鲫鱼培育而成的金鱼开始流行起来,它们品种多,长相千姿百态,而且体型较小容易饲养,迅速攻占了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养鱼池。时间一长,鲤鱼的观赏性渐渐被国人忽略,“荷包红鲤”等漂亮品种,主要还是用来做菜……
东渡传奇,从零开始
而在东边一衣带水的日本列岛,原本没有鲤鱼分布,直到三国时期鲤鱼才从中国传入。一同传入的,还有“鲤鱼跳龙门”等一整套中国鲤鱼文化。受此影响,日本人认为鲤鱼充满活力,在惊涛骇浪中也能逆流而上,是坚毅和勇气的象征,堪当武士图腾。江户时代每年端午,一些武士家族会在家中悬挂鲤鱼旗,以祈祷家中男孩能长成真正的男子汉。后来这个习俗普及到百姓家中,演变为日本“男孩节”家家高悬鲤鱼风幡。
因为深厚的鲤鱼崇拜渊源,新瀉的锦鲤刚一现身,就被赋予了各种美好含义。以当地为中心,锦鲤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精心培育之下,产生了许多色彩鲜艳的品种。年,新瀉锦鲤在东京的“大正博览会”上参展,声名大噪,有几条还被进献给了皇太子。不过直到那时,人们陈虎这些观赏鲤鱼,还是用“变种鲤”、“色鲤”、“花鲤”、“模样鲤”等,没有大家都满意的统一名称。二战结束后,人们觉得中国古代的“锦鲤”一词高雅有内涵,这才为其正式定名。
在现代日本,锦鲤被赋予了“国鱼”地位,每年全国专门举办锦鲤品评会,一条冠军级锦鲤的身价达上千万日元,由政府高官为饲养者授奖。如今日本锦鲤已有13大类、多个品种,而且还不断有新品种育出。
游向世界,衣锦还乡
在欧美国家的公园池塘、庭院水池里,也常能看到五彩斑斓的锦鲤徜徉。原来早在寿司、动漫风靡西方之前,锦鲤就已经作为日本的一张文化名片输出国门。年。尾锦鲤在旧金山世界博览会上亮相,反响不凡。二战后日本为出口创汇,更是努力向西方各国推销锦鲤,成果斐然。20世纪80年代,锦鲤还回到了它们的祖籍地——中国,如今已成为国内园林水域中的主力鱼种。
锦鲤能游向世界,除了美丽的外表、温顺的习性,还离不开它们卓越的适应力。与娇贵的金鱼不同,锦鲤保留了普通鲤鱼的皮实特性,不怕冷,不挑食,甚至比普通锦鲤更大更强壮,只要是水质尚可的池塘就能放养。在澳大利亚一些地区,锦鲤甚至成了入侵物种!简直是观赏鱼里的战斗种族了。
欢迎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