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一白
出品/鲤道
在“东锦事件”一文发表之后,穿孔病变成了热门词,成为了众人讨论的对象。
也有很多鱼友都在后台询问如何判断“穿孔病和烂肉”的区别以及治疗方案。
LiDao.1
何为穿孔病?
简单来说,“穿孔”如同“新冠”。随着这场疫情的全球蔓延,我们深刻了解了这种疾病恐怖的扩散力和感染力。
而穿孔也有着同样的特征——首先需要一个传染源,这个传染源和其他鱼接触之后,十条鱼中可能有一两个隐形患者,八九个显性患者马上表现出症状。
开始有一片鳞片变色泛红,接着周围六片鳞出现同样状况,鱼鳍透明部分会出现白点病一样的单一个白点,然后就会出现充血。然后开始烂洞,随着其他杂菌的感染,烂洞会慢慢扩大。
在全日本錦鯉振興会的鱼病介绍中,这样写道:
穿孔病一般由身体杆部或者手鳍根部出现为主,但是在鳃盖,口部,喉部等头部出现病状的情况也比较多。
幼鱼期多出现于眼睛突出,严重时眼睛会掉,有时候会出现口鄂的骨骼崩坏或者脱落,哪怕是外观看起来症状不重,也会有憋死的事情。
传染性高,幼鱼有被憋死的可能。水温越高,病情发展越快速,病鱼会像立鳞病的症状一样,低水温时,病情的发展速度会下降,但是病鱼并不会康复,也会因小伤口而死亡。
穿孔病是感染非典型杀鲑气单胞菌引起的,体表出现的穿孔症状的一种鱼病。
就算最后治好,也有可能复发,具有反复性。但这种病菌只要不带入,一般的水泥池和土塘里是不会得的。而穿孔的检测,用病因的溃烂处做PCR检测,显微镜是无法检测的。
所以,业者的渔场如果有穿孔病,建议全部灭掉;而爱好家的话,通过治疗和平常的保养来处理,但基本都是带菌状态了。
而说到穿孔病的用药,新泻地区常用抗生素类药——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
新泻县内水面水产试验场病理环境课长——的山央人先生
LiDao.2
何为烂肉?
但是烂肉、立鳞这些鱼病的话,更多是自然环境原因导致的。
在高密度养殖、水质不好等情况下,鱼与鱼之间游动摩擦,很容易出现擦伤、碰伤,一旦出现伤口就有可能感染杂菌引起鱼体表的溃烂。
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改良环境,调节水质。
这就是常说的“得病先停食”的原因,就是为了减少饲料以及鱼的排泄物对水质的污染。并通过少量多次的换水,加大过滤,减密鱼的数量等措施将水质调节到一个稳定的范围。
这些不解决的话,烂肉等问题是很难治愈的。为了不让已有的伤口进一步恶化才用抗生素。
新泻县内水面水产试验场病理环境课长——的山央人先生
又把话题扯到“东锦事件”那篇文章,之前邦和一直在说东锦的鱼有穿孔病。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穿孔病有非常强烈的传染性,对于东锦这样常年混鱼合池,以及土塘放养的情况下。
如果有穿孔病的话,基本整个渔场的鱼都已经被传染了。因为这种病菌还具有复发性,在前期治愈之后,可能导致第二次发作。
如果真有穿孔病菌,那就不可能只有邦和一家投诉了,而是天下尽知的大事了。
LiDao.3
何为柱状病?
既然已经谈到了这里,毕竟5、6月份是锦鲤的一道大门槛,那我们再来看看其他鱼病。
烂鳃病,烂鳍病,烂嘴病,皮肤柱状病,统称为柱状病。
下边的照片的得了柱状病的病鱼,可以看到鳍和体表上有病症。
这是柱状病的典型照片(照片:新泻县水务试验)
这是由一种滑走细菌,柱状屈挠杆菌感染造成的。
细菌菌落的黄白色粘附物质出现在鳍,口鼻,鳃丝尖端和身体表面。也被叫做烂鳃病,烂鳍病,烂嘴病,皮肤柱状病。外观症状类似于水霉病,但柱状病在患处通常没有菌丝。
在14°C至15°C的水温下发生,在20°C以上的高水温下也存在。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至秋季,但也发生在冬季加温越冬期间。在夏季鱼苗和幼鱼中,发病很快,死亡率很高。
[烂鳃病患处的照片]可见细菌菌落(黄色附着物)
①烂鳃病
烂鳃病仅通过游资很难发现,如果在停留在注水口附近或鳃盖内有白色分泌物,则有必要对鳃进行检查。
如果您感到鱼有些不正常,例如没有精神,下沉,进食不佳,游泳摇摇晃晃的,则怀疑是烂鳃病。
在初期阶段,仅腮的尖部变成白色,鳃瓣上出现小的淡黄白色附着物,导致粘液分泌异常。接下来,鳃瓣并变成暗红色,并出现许多小出血点。食欲不振,动作迟缓以及离群。
随着症状的发展,鳃的部分变成灰白色,中心变成灰色或黄色,开始腐烂损坏。呼吸速率增加,在鱼池表面漂浮,嘴和鳃盖频繁开闭。此后会聚集在水流平缓和进水口等有一些水流的附件。
严重的情况下,会沉入鱼池底部,横卧,有时会疯狂游泳并撞到墙壁死亡。泥浆和水生细菌会附着在鳃缺损处,看上去非常的脏。鳃的组织破坏,仅留下软骨。鳃的根部变为白色,打开鳃盖时,鳃显示为白色。眼球会出现凹陷和水肿,如果进展到这一步,可以在游泳时看到,但是通常已经为时已晚。
柱状细菌是细长的杆状的细菌,会形成独特的菌落,可以用显微镜(倍以上)观察到。用镊子去除鳃腐烂的部分和黄白色分泌物,并滴一滴水。
用显微镜倍以上观察时,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线头的滑动细菌,就像海胆身上的刺看起来就像一堆活动的针头。随着病情的发展,患处被水生细菌所取代,因此也要检查患处的周围部分。
[柱状细菌的显微镜照片]该细菌看起来像海葵。
(照片:新泻县水质试验)
②烂嘴
嘴周围有红色或黄色发炎。
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腐烂,眼球凹陷或凸起,嘴尖变成黄色或灰白色,并且患病组织容易破坏。
患病鱼食欲不佳,接近进水口,在阴凉处静止不动或漂浮在水面上,并且经常与鱼群分开。由于无法进食而虚弱,并在排水处死亡。
(照片来源于网络)
③烂鳍
每个鳍都是充血的红色,并且从尖端到开始逐渐变色成白色,看起来像融化掉了,很容易辨别。
随着病情恶化,鳍膜熔化,仅留下鳍条,形成扫帚状。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全身性感染和死亡。在早期游资没有异常。
(照片来源于网络)
④皮肤柱状病
体表有白色和淡黄色的附着物。随着发展,体表被白色粘膜覆盖,引起粘膜脱落和掉鳞,像身上披着一成破布。
此外,可以看到鱼体肿胀,有擦身现象,漂浮在水面上身体左右摆动或静止不动,异常的游动。
发展到情况时,通常已经为时已晚。皮肤感染可能从一开始就发生,但在许多情况下,先出现烂鳍,烂鳃,烂嘴等现象。尤其易发在幼鱼中,伴随眼球凹陷、浮肿等现象。
治疗方案1药浴烂嘴的鱼不可以进食,药浴是治疗的首选。
①黄粉短时间药浴——每吨水50-g药浴4小时
②黄粉+盐药浴——每吨水分别加10-20g黄粉和5kg盐,持续7至10天。黄粉在直射的阳光下会迅速分解,因此药浴在晚上开始并覆盖鱼池。
③土霉素+盐全池铺洒——每吨水30-50g土霉素和5·kg盐,持续7至10天。水温高时少用药,水温低时多用药,曝氧。
④土霉素短时间药浴——每吨水g土霉素4小时。水温高时少用药,水温低时多用药。也可与曝气一起使用。最好将水温提高到18℃以上。
⑤帕拉松D+盐浴——每吨水毫升帕拉松D和5千克盐,药浴10天。
2拌食投喂如果您的鱼还可以吃食,可以拌食投喂和药浴同时进行。在第一天大量拌食投喂以后,药在血液中的浓度会迅速增加,从第二天开始减少用量,持续用药5天。
①口服土霉素粉:每天鱼体重-mg/kg。
②口服帕拉松或帕拉松油溶液——帕拉松每天1kg鱼重0.1g至0.2g持续5到7天。帕拉松油溶液是每天1kg鱼体重0.1至0.5毫升,持续5至7天。
③拌食黄粉投喂——每千克鱼体重每天0.5克,连续5天。
④磺胺类药物——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等的口服。
3患处涂抹干乳用软膏
适用于烂嘴,烂鳍和柱状皮肤病的患处,并同时进行药浴。
[注意事项]
由烂鳃病的鱼类呼吸困难,因此应尽可能小心对待,并注意不要让其过度运动。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养鱼本是件修身养性的事情,然而一场鱼病却能让人心力交瘁,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如何将鱼病的可能性,控制在发病之前,才是我们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