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闹时独宠妈妈的孩子,可不是讨债鬼

本文为锦鲤妈咪原创作品,图片为锦鲤妈咪原创插画,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相信不少妈妈都有这种感觉,孩子仿佛就是个“讨债鬼”,当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宝宝也许跟其他家庭成员能好好相处。但是妈妈一回家,宝宝马上就性情大变,对着妈妈哭闹,只让妈妈抱。

其实,这种哭闹时喜欢“独宠”妈妈的孩子,可不是什么“讨债鬼”,反而可能是个“暖宝宝”,只不过妈妈不懂而已。

上班本来就很累,下班还要带孩子

张女士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人事总监,刚休完产假,她的事业心就催促她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小孩子被留在家里。为此,张女士夫妻俩特意接来了孩子的爷爷奶奶,麻烦两位老人帮忙照顾。原本是好好的,有老人照顾着,孩子也不可能出现什么大问题,张女士觉得自己可以放心的工作了,但是事情却不像张女士想得那么容易。

辛苦工作了一整天,遇到了很多令人头疼的烦恼,回到家里门刚打开,喊了一声宝宝,回答自己的却是一阵大哭。

张女士本来就很烦的脑子顿时就像要炸开了一样,但是宝宝可感受不到妈妈的心烦,反而越哭越大声了。奶奶把孩子抱过来,一看到妈妈的身影,宝宝瞬间就更加激动了,手舞足蹈地就要往妈妈身上爬。

害怕孩子摔到,张女士赶忙从奶奶手中把宝宝接了过来,原本想要回家休息一下,结果又只能哄着孩子玩。爷爷奶奶看着这个画面,又是心疼张女士又是心疼孩子地说道:“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白天都好好的,你一回来她就闹,真是不懂事。”

听着爷爷奶奶的话,张女士很是忧愁地哄着孩子睡觉。孩子奶奶在一边看着想要接手,结果明明都快睡着的孩子,张女士一松手又开始哭起来,一家人都措手不及的。

“宝宝太小了,还不懂事,等长大就知道妈妈辛苦了。”爷爷奶奶在一边感叹。

确实,对于很多妈妈来说,小宝宝的这种行为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一边为孩子喜欢自己依赖自己感到开心,一边觉得孩子偏偏喜欢闹自己,每次一回家就感觉更累了。

为什么小孩那么喜欢粘妈妈呢?

我们都讲究人与人交往的安全距离,在这个安全距离之内,和人相处是最让人感到放松的。一旦超过这个安全距离,很多人都会开始感到紧张、焦躁、惶恐不安。

其实小孩子也是这样的,即使是不会说话的婴儿时期,小孩子也有安全距离的想法。比如有些孩子在被亲戚逗弄的时候一言不发,但是一旦接触到了熟悉的家人的目光就会开始哭闹。

在孩子的眼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妈妈是值得信任的,所以在面对妈妈的时候才能放松,所以宝宝看见妈妈才敢在妈妈怀里哭闹,因为她觉得这是安全的,妈妈不会因为自己哭闹就不要自己。这种答案,是不是还有点“暖心”呢?

但是这样的行为也给妈妈们带来了困扰,有时候家长的反应对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以下几种就是错误的做法,家长们要注意避免。

孩子尽管吵闹,妈妈也别碰这几个“雷区”

第一,大声呵斥孩子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多少都会有些不耐烦,而这种不耐烦,导致很多家长都会选择大声呵斥让孩子听话,这种做法就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对你哭闹是信任你,而面对他的信任,家长给出的“回应”不免有些伤人了。

而且这样的做法非常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让孩子觉得委屈和不理解。在妈妈那里得不到回应,也会让孩子渐渐的失去安全感,面对任何事都小心翼翼的。不敢说话,害怕自己说错话,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第二,过度顺从孩子

有些家长可能会想,既然不能呵斥,那我顺着孩子来不就好了吗?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过度地顺从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习惯,也会让家长产生习惯。

面对孩子的时候底线一降再降,直到最后,家长的教育方式完全变成毫无底线的溺爱。而对于孩子来说,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么他们的要求也会日益增长。到最后,开始变得蛮不讲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考虑任何人的立场,甚至听不得别人的反驳。

第三,逃避和孩子的接触,让家里其他人照顾孩子。

这个是许多年轻家长都会犯的错误,她们认为孩子始终是自己的,既然自己不能接受孩子的哭闹,那么就把孩子交给家里人照顾,等孩子长大一点了,自己再接手,到时候孩子也懂事了,就不会哭闹了。

这种想法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异想天开”。确实,孩子始终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感情,都是需要去经营的,特别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

逃避亲子问题,只会让孩子对家长的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淡薄。即使孩子长大了,懂事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在他童年有太多记忆的你,也不过比陌生人好一点而已。

其实在面对孩子哭闹不已的时候,家长们还有很多的做法可以选择

转移孩子注意力,让孩子对其他的东西产生兴趣

孩子之所以会缠着妈妈,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孩子没有自己的爱好。大家想想,有多少成年以后的孩子还会缠着家长呢?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用其他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产生其他的兴趣,即使在妈妈不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得安全感。

下班回家给孩子带上小礼物,让孩子对妈妈回家产生期待感

小孩子的思想简单易懂,下班回家的时候,时不时给孩子带上小惊喜,孩子的思想就会从妈妈不在家,转变成妈妈回家给我带了好玩的东西。

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阻止妈妈出门的情况,而且增进妈妈和孩子的感情,即使妈妈不在的情况下,孩子看着小玩具也能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爱。

正确沟通代替“哄哄就好了”

有些家长总会觉得,反正孩子也不懂,随便说点什么敷衍一下就好了。长期采用这种做法的话,对于孩子来说会有一种被欺骗感。

家长应该认真地告诉孩子自己出门的原因,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沟通,不要为了哄孩子随便说一句“妈妈以后不走了”之类的话,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当然了,不止是妈妈,其他的家人也需要注意

不要指责孩子的变化

有些家长会当着孩子面前告诉妈妈,妈妈走了之后孩子的情绪变化,其实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被理解的情绪,从而对妈妈更加依赖,也对其他家人产生抵触情绪。

不要不闻不问,冷漠对待

“他想哭就让他哭,哭够了就行了”,这也是我国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但是这种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自己不受重视的表现。

不要强行让孩子改正依赖,试图代替妈妈的位置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特别的。如果家人为了让孩子尽快走出对妈妈的依赖,而强制性的让孩子习惯自己的话,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反叛心理。

其实在这件事上,其他家人最好的做法就是辅助妈妈进行教育,给孩子制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

孩子会成长的,这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全家人一起来培养和维护的。孩子对妈妈的依赖的一直存在的,但是这种依赖会发生变化,从行为上的寻找存在感,变成心中稳定的安全感,妈妈正是这其中的“催化剂”。所以,妈妈在面对孩子的这种变化时,不该操之过急。

我是幸运的锦鲤妈咪,在生娃带娃的路上过关斩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heshengsc.com/afhhy/20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