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主创、拍片13天,却在电脑前剪了两年!大概是今年小成本黑马片里最奇怪的一个。本期「豆豆哔——」,和
村口聊聊这部被吹爆的年度最佳悬疑片《网络迷踪》吧。本期剧毒患者-村口,一个说话很贱的小学生,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时常会出现这样情况。我们在网上和沙雕网友敞开心扉,但对现实生活里的家人报喜不报忧。我们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日常生活,却分组屏蔽家里人。我们在网上热情奔放肆无忌惮,在家人面前从不表达真实的自我。
奇葩说第二季,就曾真情实感讨论过这个问题,这种情况越来越普及,以至于总有这么一种观点不断出现: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生活和父母无关。人们宁愿把时间分享给沙雕网友,也不愿意和家里人多说几句,这件事情到底应该怪谁。是互联网魅力太大?是年轻小辈冷血无情?不,其实是沟通这件事太难。关于互联网和亲情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没有停下,而最近出现的现象级“爆款”电影《网络迷踪》又提出了新的思考。
网络迷踪Searching
《网络迷踪》英文原名「Searching」,主演是素有“韩国周杰伦”之称的约翰·赵,瞧这耷拉的小眼睛、褶皱的鱼尾纹、俊俏的尖下巴,以及性感的胡茬。
这位曾出演《星际迷航》的韩裔明星在《网络迷踪》里扮演一个通过网络抽丝剥茧,寻找失踪女儿下落的父亲。
电影公映之后,豆瓣上数万人评分仍保持坚挺的8.7,烂番茄指数93%,全球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甚至有评价说:这大概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伪桌面记录电影”,同时也可能是今年最佳电影之一。
在开始逼逼叨之前,要插播一个知识点。“伪桌面记录电影”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新类型片,比如之前很红的《弹窗惊魂》、《解除好友》、《解除好友2:暗网》。
这一类型片的先锋《弹窗惊魂》
《解除好友:暗网》这种类型片的诞生,大概是因为一些有想法没钱的穷B导演,发现现代人时时刻刻粘着手机,泡在网上的时间,比回家看自家对象时间都长。于是他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省钱、但效果不错的拍摄新手法。
就比如拍摄《网络迷踪》之前,给谷歌打工的新人导演:阿尼什·查甘蒂。
他们去掉实景拍摄,直接把电影画面固定在一个电脑桌面上,影片镜头全都由电脑、手机的截屏,或视频通话、监控视频等等小屏幕展开。
观众看片子的时候,一边满足于窥探别人电脑桌面的快感,一边联想到自己日常离不开的社交媒体,又有种“沉浸式”的真实感。
在电影里,与社交媒体隔绝的父亲,通过Facebook,Gmail,Instagram等等社交媒体,追踪到被警方确认死亡的女儿,是个奇迹,而在电影外,这部片子也同样创造了不大不小的“奇迹”。比如,拍摄13天,后期剪辑花2年。这位就是负责后期的小哥,相信剪完这部片,已经成功解锁码农同款地中海。
比如,一个之前查无此人的新人导演拍摄的电影,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24小时之后,被索尼电影花万美元拿下。又比如,今年八月在北美公映之后,全球累计票房超过6万美元。而《网络迷踪》的大爆,靠的绝不是日常转发拜锦鲤,而是实打实的实力。这部片将有张力的故事和时下流行的形式融合起来,在充满噱头的话题下依然能把故事说清楚。千万不要鄙视“把故事说清楚”这几个字,在如今这个电影市场里,这已经是弥足珍贵的品质了。比如今年最让我看不懂的电影《燃烧》,噱头就非常大。
那么,《网络迷踪》是怎么说故事的呢?电影开头是长达7分钟的“搜索”蒙太奇首先出现的是一张WindowsXp系统操作界面,而在这个系统的摄像机里,一家人的生活点滴被记录在册,这张桌面背景实在是充满年代感。
在这一长段里,导演通过父亲David、母亲Pam和女儿Margot三个不同电脑账户的桌面切换,来展示一个家庭的生活轮廓。
首先是妈妈Pam的账户。很显然这个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她把和女儿的合照当作桌面。
同时在这个账户里,妈妈仔细记录着女儿长大的大小事情,第一次去幼儿园上课、第一堂钢琴课等等。在妈妈的记录里,我们看到一个小女孩,从学习电子琴到钢琴,从单手到双手,从在家练习到上台表演,一点一滴被妈妈拍成视频记录下来。
接下来是女儿Margot的账户。这个女孩大概是受爸爸从小的熏陶,对宠物小精灵情有独钟,甚至把皮卡丘当作桌面。
Margot小时候沉迷网络游戏,也曾经因为误点而导致一堆弹窗小广告。
四年级的时候,Margot和同学讨论过生孩子,青春期也曾好奇搜索过“性交是什么”。这一段网瘾少年电脑进化史真实得过分。。。
最后是爸爸David的账户。同女儿和妈妈充满个人色彩的账户相比,爸爸David的账户就完全只是功能性的,比如出差的时候和家里人视频,或者女儿需要换钢琴时上ebay给她买个新的。总而言之,这个爸爸非常靠谱。
时间慢慢过,平凡而幸福的家庭突然被不幸笼罩,妈妈Pam被查出来患有癌症。还好,第一次她扛过去了。
第二次就不那么幸运。女儿在记录家庭事项的日历上写上“妈妈归来日”,只可惜这个日子被不断延后,最终不得不取消。
妈妈还是走了。表达父女悲伤的这一段,并没有像传统亲情片里那样,哭得一发不可收拾。相反,这部片子处理得很“冷感”,没有情绪表达,只有桌面画面切换。而这点表述,对于长期和电子设备打交道的观众来说恰到好处。丈夫在电脑里一张张回看和妻子走过的婚姻,最后选了一张笑容最灿烂的,用做妻子追悼会海报。
而女儿,面对代表外面新世界的Facebook界面发呆,看着发布状态栏上闪烁的光标,久久不知道要发些什么。
妈妈离开后,日子还是要照过,很快我们在桌面上看到一张父亲和女儿在高中校门前的合照。还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好的。
在短短的七分钟里,我们通过图片、视频、日历、google和ebay网页等等的非传统电影画面了解到了这家人的前十五年。这种传达方式,真实高效快捷,同时情感到位。在电子世界里,输入栏里闪烁的光标、聊天时的“对方正在输入”、发件箱里打完又被删除的短信、在对话框里的“确定”和“取消”......这些看起来毫无生命的符号或者代码,几乎不能算一门语言,却能让观众秒懂背后的情感。在妈妈去世后的几年,WindowsXP被苹果Mac取代,父女之间出现了新的沟通方式:imessage和Facetime。
爸爸坚持一天打三次视频电话给女儿,一直给女儿发imessage问候一些生活上的琐事。有时候甚至等不及发短信,就直接一个视频电话过去。
而女儿的反应几乎是敷衍的,通常都是爸爸发好长两句话,女儿也就简单回个“好的”,或者“哦”。打视频电话更加无话可说,一般的对话多是:
吃了吗?吃了,学校怎么样,挺好的。
爸爸约女儿吃晚饭,女儿几乎是下意识拒绝,一个反问道:我们不是前两天刚吃过吗?爸爸虽然惊讶于女儿居然在计数他俩吃饭次数,但是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晚上,女儿参加完生物学习小组,给爸爸打去三个视频电话。
早早上床休息的爸爸没有接到电话,第二天起来回拨,却发现怎么也联系不上女儿了。一开始,爸爸以为女儿只是按照每周的安排去上钢琴课了,可是等他联系上老师才发现,女儿半年前就退了课,可是依然每周从爸爸这儿拿取上课的钱。为什么退掉钢琴课?钱去哪儿了??
联系不上女儿就该联系女儿的同学,于是翻出亡妻电脑里记录的女儿通讯录名单,挨个打电话问,才知道女儿并没有参加同学组织的野营。女儿周四晚上去了哪里?为什么没有参加野营??
追查无果的爸爸最终报了警,找上门来的是一位叫罗斯玛丽的女警。我们通过爸爸视角的搜索得知这位女警的背景:受过表彰,参与过慈善建设,看起来似乎是靠谱的好人。
在警方开展调查的同时,爸爸没有停止自己的搜索,他通过邮箱修改了女儿社交网络的密码,登陆之后发现自己的女儿和自己印象里几乎完全不同。他以为自己的女儿很受欢迎,但是实际上她没什么朋友。
他以为自己的女儿开朗活泼,但是实际上她寂寞到要开直播和陌生人聊天。
随着不断深入调查,爸爸终于发现自己对女儿一无所知。
那么究竟是谁把自己女儿带走的?是不断留言黄色笑话的小混混?
是私底下给自己女儿抽大麻的亲弟弟?
又或者是网上任意存在的凶手?庞大的社交媒体把这个连Facebook都没有注册的落后网民搞得晕头转向,但是好在他凭借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事情的真相,最终把女儿拯救回来。而经过磨难的父女终于敞开心扉,开始直面母亲逝去的事实。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父女两个像约定好的一样再不讨论母亲的事。但是逃避没有用,父女俩真正缺少的不是客套的语句,也不是一日三次例行公事一般的视频电话,而是真正有效的沟通。
我并不认为有效的沟通和社交媒体是站在对立面上的,相反有时社交媒体能帮助有效沟通。问题实质在于,你愿不愿意开放给他们看。我们总是怪父母不了解自己,怪父母怎么完全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可问题是,我们也从来没有给他们机会了解自己。封闭的社交账号,或是屏蔽的朋友圈,让父母本来就很少获取我们真实想法的途径变得更少了。或许,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跟上我们脚步的机会,一次也不用迈太大,一点点开始就比较好。
在新的时代下,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受到新的考验,这个问题可以很大,大到牵扯上千年的伦理,也可以很小,小到只是关于一个社交媒体账号而已。在网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得把一切展示给陌生人看,却不舍得打开一个角落给父母,这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又太不公平。在面对社交媒体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态度似乎可以向《奇葩说》里陈铭说的那样,平等对待。
在电影里,父女二人经历磨难才敞开心扉,而在现实生活里没必要搞这么大动静,或许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条问候也就够了。